科学之声

作者: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、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、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

 

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”,是针对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愈加显著的趋势而言的,也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薄弱现状而言的。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”应该加在哪里、怎么加,是一个关键问题。

第一,增加教学课时。我国小学科学教材内容单薄、教材容量不足,同样是一年级的教材,我国的容量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,这一差距直接反映在课时上。一套优秀的科学教材,既要体现科学本质,训练科学思维,又要着眼儿童立场,重视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,合理设计进阶,这都离不开容量适度的教学内容。扩充教材容量,增加教学课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。

第二,改变评价方式。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,科学教育应重点考查学生探究实践的过程而非结果,要调整评价的频次,增加考核的维度。标准化考试多以客观题为主,灵活性不足,无法考核学生核心素养,也与科学教育的理念相违背。科学教育应增加面试交流环节,便于发现和选拔出对科学感兴趣、具有科学家潜质的学生。

第三,加强师资建设。多数小学教师缺少理工科背景,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;一些中学教师缺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,对什么是科学、为什么要学科学、怎么学科学等问题缺少认识。因此,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”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研究,为一线教学提供指导。另一方面,应大量招聘理工科专业毕业生担任小学科学教师,并对现有教师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。例如,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,让一线教师从查找和阅读文献开始,真刀真枪地做一次科研实践。中小学教师只有成为科学发烧友、终身学习者,才能引导和鼓励学生学科学。

第四,转变教学方式。科学教师保持无所不知、无所不能的形象已经变得遥不可及。教师应及时转变角色,从教师变成导师。教师要结合学科教育,探索不同学科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和途径。比如,语文课应加强科学阅读,重视表达的逻辑性,以及观点和证据的自洽性,加强科技小论文、研究报告、实验记录等科技文本的训练。数学课应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,强调科学计算,提高学生用数学方式表达世界的意识。美术和音乐课应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,增加科幻创作、科普海报、建筑设计、创意制作等内容。

第五,加强资源保障。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创设真实情境,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。相关部门要尽快修订教育装备标准,加强科学教室、科学实验室的资源建设,配备充足适用的实验器材、必要的运行经费和维护人员,保障日常运行。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搜集动物、植物、土壤、岩石、矿物等标本,建设校园科技馆、博物馆。同时,加强与社会科技资源的对接,让学生走进大自然、高科技企业、科研院所,亲自动手、亲身体验科学的奥秘和神奇。

第六,浓厚校园文化。校园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,学校要有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,让科学随处可见。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丰富和改善图书配置,大量补充科普类图书。在班级、走廊等处建设小图书角,让学生随时随地读科学。此外,举办不同形式、不同主题的科技节,使之成为学生接触前沿科技的盛宴,同时成为检验科学教育成果的展示会。各地要建设一批科学教育先进学校和科技特色学校,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广。

最后必须强调的是,“做好科学教育加法”是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做加法,更是在“双减”背景下做加法。要下决心减少中高考对教学造成的压力、挤占的时间、消耗的资源,腾出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。在有条件的地方,要早日实现12年一贯制培养,减少选拔性考试,制订切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、着眼学生核心素养和终身发展的科学教育长远战略。

备注:原文登载于《湖北教育》(科学课)杂志2023年第4期;经作者授权转载。